励志、懂事、骑行 清华“九字班”三少年的故事
暑气褪去,秋风送爽。在这收获的季节,又一批莘莘学子迈入清华大学的校门。他们之中,有来自云南山区的“励志少年”,有潜心苦读回报重症父亲的“懂事少年”,还有穿越900余公里前来报到的“骑行少年”……
按照清华大学以入学年份最后一位数字称呼各届学生的传统,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——清华“九字班”新生。近日,记者走到他们身边,聆听他们讲述自己追梦的故事。
■励志少年林万东
贫寒人家走出大学生
今年暑假,清华大学的一纸捷报,辗转2300多公里,到达云南省曲靖市阿都乡的贫困考生林万东手中。2019年全国高考,林万东以713分的成绩,通过“自强计划”被清华大学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录取。8月14日当天,林万东独自一人背包来到清华园报到。仰望天空,风清气爽。“像家乡的天空一样亲切,也预示了未来的颜色。”他对记者说。
“我出生在云南宣威市阿都乡一个山村,这里属于深度贫困地区。虽然童年充满了亲近自然、肆意玩耍的快乐,但也有贫寒人家万事皆难的辛酸。”林万东说,每个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孩子,对“自强不息”有着深刻的理解。“唯有自强不息,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。”
林万东的爷爷85岁,长年独自生活,爸爸的腰伤和脑梗让他失去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,家里的一切全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。年逾不惑的妈妈每天干着和男人一样的重体力活,“仅仅四个月的时间,妈妈就瘦了三十多斤。姐姐在上大学,弟弟还在念高一,爸爸的身体又不好,我们一家人在压力下缓步前行,都在期待着黎明的出现。”林万东慨然说道。
拿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,看着家人脸上久违的笑容,林万东知道,自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希望。高考结束后,林万东去妈妈打工的工地帮忙。一天下来,他的双手已经完全使不出力气。然而,妈妈告诉他,当天的工作量只有妈妈平常工作量的三分之一。“可能是心疼我,妈妈不让我继续在工地工作了。但是,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家里减轻负担,同时也为大学生活攒点学费。于是,我决定发挥自己的长处,利用假期给学弟学妹们补习功课,希望自己的高考经验对他们有所帮助。”
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,这对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是最真实的体验。“从接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,我知道自己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。我不在意前方是艰难险阻,还是五彩缤纷,我只知道,这是一条新的路,而我将努力带着我的家人在这条路上一起走向幸福。”林万东说,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和生活,也希望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贡献力量。
■懂事少年周鹏宇
爱心礼包圆了清华梦
前不久,一则《爸爸,我考上了清华大学,以后别再对我撒谎了》的新闻在社交网络刷屏,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便是毕业于江苏如皋中学的周鹏宇。在今年的高考中,周鹏宇考出了421分的高分(江苏总分480分),被清华大学机械航空与动力类录取。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全家人都由衷地露出了笑容。笼罩了这个家庭一整年的秘密消弭了。
周鹏宇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。然而,上高三的时候,妈妈告诉周鹏宇,爸爸为了给他准备上大学的费用去上海打工了。当时,周鹏宇并没有太在意。
一天晚饭后,妈妈放在桌子上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。周鹏宇好奇地点开,看到的却是爸爸的诊断书照片。原来,爸爸并不是去打工了,而是患了肝癌,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。过去一年里,爸爸一直在医院治疗。
刹那间,周鹏宇明白了所有的事情,眼泪夺眶而出。他的内心里闪过一丝放弃读书去打工赚钱的想法,这样就能给爸爸看病,帮妈妈分担压力。但周鹏宇马上明白了父母隐瞒他的原因。父母的全部希望早已寄托在儿子的高考上,盼望着他能考上好大学。心里翻江倒海的周鹏宇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比以前更努力,用成绩回报父母。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,像平常一样和妈妈说话。周鹏宇也拥有了自己的秘密,他对于学习也更加用心了。
周鹏宇和家人的坚持得到了圆满的结果。妈妈说:“尽管过去一年很累,头发都白了,看到孩子有这样的成绩,我也感到很高兴。”因为周鹏宇的父亲长期治疗开销巨大,得知其家庭情况后,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老师主动与周鹏宇取得联系,介绍学校的资助政策,提前发放了来校的路费和前两个月的生活补助。新生报到当天,周鹏宇从邱勇校长手中接过学校精心准备的“绿色通道爱心大礼包”。
■骑行少年孟繁锟
骑行12天抵达清华园
今年开学季,来自九字班的“骑行少年”孟繁锟受到不少媒体关注。今年高考,他以685分的成绩,从安徽阜阳一中考入清华大学机械航空与动力类。收到录取通知后,孟繁锟提出:我要骑车去清华报到!父亲孟涛立即表示支持。不过,由于担心安全问题,父亲最终决定陪儿子共同完成骑行计划。
其实,高考结束后,孟繁锟就开始打暑期工了,也开始琢磨藏在心里的骑行计划。“准备、策划大概用了40天,计划比较详细,路线都是设定好的,比如多长时间骑多少公里,都在掌握范围内。由于计划比较详细,所以我和爸爸没有遇到很严重的突发情况,基本上是在享受过程。”孟繁锟说,他们只携带了基本的换洗衣物、修车工具和水壶,行李交给了学校提供的行李托运服务。酷暑难耐、雷雨交加,堵车、修路、扎胎、饥饿……过程虽然坎坷,但最终到达清华门口的那一刻,父子俩都觉得太值得了。
从8月1日到8月12日,父子俩一路骑行,经过安徽、河南、山东、河北……这一路,孟繁锟有了很多新鲜的见闻,也有了很多全新的体会。他对记者说,在邱勇校长赠送的《万古江河》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:“各地工艺,虽有地方性的特色,基本上差别不大;各国文字,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,也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……”沿途遇到的风土人情恰恰印证了书中的说法,让我更加理解文化的力量。
在孟繁锟看来,骑行与学习在本质上是相通的,都是不断地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是很纯粹的。骑行这一路,时明时暗,时荒时昌,身边穿行着各种车辆,它们的数量、速度均在发生改变,时不时还有点“杂事”,比如车胎被异物刺破、天降雷暴雨等。但是,正是这种变与不确定,才让旅途不显单调。在骑行中,他还顺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换轮胎。
如今,孟繁锟将自己的“坐骑”留在了清华园。他告诉记者,选择骑行上大学,就是想要磨砺自己执着、不畏艰险的意志。清华的校训里有“自强不息”,自己用一路的骑行,表达了对清华的崇敬和之后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处的期待。(记者 李祺瑶)